我國麻疹疫情基本平穩
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副研究員馬超介紹,目前,我國麻疹疫苗接種率達到95%以上,發病率大幅下降,2018年降至歷史最低的0.28/10萬(全國報告病例數不到4000例)。“從目前的監測情況看,我國麻疹疫情較為平穩。”馬超說,2019年1月~3月,全國報告麻疹病例不到600例,同比下降60%。
另一方面,需要正視的現實是,雖然我國麻疹發病率已大幅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數大,即便只有5%的人對麻疹無免疫力,絕對人數也是相當龐大的。隨著易感者不斷積累,一旦有傳染源輸入,再發生疫情反彈的風險依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病例中各年齡組發病數占比也有所改變。“雖然發病人群仍主要集中在8月齡左右的嬰幼兒,但近些年15歲以上人群占比顯著升高。”馬超說。
“原因是多方面的。”馬超解釋,首先,麻疹疫苗接種率、免疫成功率并非100%,仍有兒童未接種疫苗,或接種了疫苗但未成功產生免疫力,這也是為何要在2010年實施群體性補充免疫的原因所在。其次,我國麻疹發病年齡“成年化”也與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后成年人比例增大有一定關系。
麻疹素有免疫接種“晴雨表”之稱,亦即,是否出現麻疹疫情,考驗著免疫接種工作的成效。專家表示,全球麻疹“回潮”,我國之所以能夠保持基本平穩,主要得益于堅持實施免疫規劃政策,使得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種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但要實現消除麻疹,仍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局部地區常規免疫工作薄弱、易感人群快速積累都可能導致疫情“抬頭”。如果預防性群體補充免疫措施不到位,麻疹疫情監測報告、調查處置不及時,也會成為助推因素。
美國等發達國家麻疹疫情處置投入的資源多、效率高,且人群密度較低,疫情發生之后大多能迅速控制。“我國地區差異較大,這方面工作相對薄弱,一旦發生疫情,處理難度更大。”馬超說。
堅持接種是第一要務
“要消除麻疹,堅持接種疫苗是第一要務。”馮子健說,根據對麻疹“傳播力”的測算,要在人群中發揮免疫屏障作用,2劑次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種率須保持在95%以上。
目前,我國實施2劑次的含麻疹成分疫苗的免疫程序,即第1劑次在8月齡接種麻風聯合疫苗,保護效果能達到90%;第2劑次在18月齡接種麻腮風聯合疫苗,保護效果可達到95%以上。
2007年擴大免疫規劃后,我國常規免疫中便不再接種麻疹單價疫苗,轉而使用麻風聯合疫苗以及麻腮風聯合疫苗,從而增加對風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力度。“但如何為人群中那些免疫失敗或錯失免疫機會的人實施補充免疫,仍是很大的挑戰。”馮子健說。
此外,全球化時代,傳染病無國界。美國在2000年消除本土麻疹病例后,此次因輸入性病例導致麻疹死灰復燃。香港機場近日也出現了小規模麻疹疫情,均為輸入性病例所致。“因此,相比消滅天花,在全球化時代要消除麻疹,難度更大。”馮子健說。
就國內而言,我國人口流動對麻疹疫情的影響也尤為顯著。每年大量人員離開家鄉到城市務工,一方面可能導致麻疹跨區域流動傳播,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當地麻疹易感人群數量、發病率及免疫壓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