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仁的簡介、功效與作用及用法用量

          發布時間:2015-04-10   來源:中華康網   
            手機查看

        益智始載于《本草拾遺》,并指出:"益智出昆侖及交趾國,今嶺南州群往往有之。"《圖經本草》說:"益智子似連翹子頭未開者,苗葉花根與豆蔻無別,惟子小耳。"《證類本草》載有雷州益智子,產地與現今益智相似。李時珍引《南方草木狀》說:"益智二月花,連著實,五六月熟。"作者對益智花果物候記載頗為確切。綜上所述,古代藥材益智基本為一種,與現代藥材益智相同。

        益智仁.jpg

        益智仁的簡介

        【名稱】:益智仁

        【別名】:益智子(《開寶本草》),摘艼子(《中藥材手冊》)。

        【藥材類別】:果實/種子類

        【性味】:味辛;性溫。

        ①《南方草木狀》:味辛。

        ②陶弘景:熱。

        ③《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④《本草便讀》:味辛苦,性熱。

        【歸經】:入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手、足太陰經,足少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腎三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入藥部分】:

        為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實。

        【產地和分布】:

        生長于陰濕林下。分布海南及廣東南部。主要分布于廣東和海南,福建、廣西、云南亦有栽培。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3m。根莖延長。莖直立,叢生。葉2列,具短柄;葉片披針形,長20-35cm,寬3-6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具脫落性小剛毛,基殘 痕呈細齒狀,兩面無毛;葉舌膜質,二裂,長1-2cm,少數達3cm,被淡棕色柔毛。總狀花序頂生,長8-15cm,在花蕾時包藏于鞘狀的總狀苞片內;花序軸被極短的柔毛;小花梗長1-2mm;苞片膜質,棕色;花萼管狀,長約1.2cm,先端3淺齒裂,一側深裂,外被短柔毛;花冠管與萼管幾等長,裂片3,長圓形,長約1.8cm,上方1片稍大,先端略呈兜狀,白色,外被短柔毛;唇瓣倒卵形,長約2cm,粉紅色,并有紅色條紋,先端邊緣皺波狀;側生退化雄蕊錐狀,長約2mm;雄蕊1,花絲扁平,線形,長約1.2cm,花藥長6-7mm,藥隔先端具圓形雞冠狀附屬物;子房下位,密被絨毛。蒴果球形或橢圓形,干時紡錘形,果皮上有明顯的縱向維管束條紋,長1.2-cm,直徑約1cm,不開裂,果熟時黃綠色或乳黃色。種子多數,不規則扁圓形,被淡黃色假種皮。花期2-4月,果期5-8月。果實橢圓形,兩端略尖,長1.2—2cm,直徑1—1.3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縱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線13—20條。果皮薄而較韌,與種子團緊貼。種子團被隔膜分為3瓣,每瓣有種子6-11粒。種子呈不規則的扁圓形,略有鈍棱,直徑約3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外被淡棕色膜質的假種皮。有特異香氣,味辛、微苦。花期3~5月。果期5~6月。

        益智仁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益智仁的功效與作用

        溫脾止瀉攝涎;暖腎縮尿固精。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腹中冷育;口多唾涎;腎虛遺尿;尿頻;遺精;白濁。治冷氣腹痛,中寒吐瀉,多唾,遺精,小便余瀝,夜多小便。

        ①《廣志》:含之攝涎穢。

        ②《本草拾遺》:止嘔噦。治遺精虛漏,小便余瀝,益氣安神,補不足,利三焦,調諸氣,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鹽同煎服。

        ③劉完素:開發郁結,使氣宣通。

        ④《醫學啟源》: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氣。治人多唾,當于補中藥內兼用之。

        ⑤王好古:益脾胃,理元氣,補腎虛,滑瀝。

        ⑥《綱目》:治冷氣腹痛,及心氣不足,夢泄,赤濁,熱傷心系,吐血、血崩。

        益智仁的附方

        ①治傷寒陰盛,心腹痞滿,嘔吐泄利,手足厥冷,及一切冷氣奔沖,心脅臍腹脹滿絞痛:川烏(炮,去皮、臍)四兩,益智(去皮)二兩,干姜(炮)半兩,青皮(去白)三兩。上件為散。每服三錢,水二盞,入鹽一捻,生姜五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前。(《局方》益智散)

        ②治腹脹忽瀉,日夜不止,諸藥不效,此氣脫也:益智子仁二兩。濃煎飲之。(《世醫得效方》)

        ③治夢泄:益智仁二兩(用鹽二兩炒,去鹽),烏藥二兩,上為末,用山藥一兩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臨臥鹽湯下,以朱砂為衣。(《世醫得效方》三仙丸)

        ④治脬氣虛寒,小便頻數,或遺尿不止,小兒尤效:烏藥、益智仁等分。上為末,酒煮山藥末為柵,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酒或米飲下。(《婦人良方》縮泉丸,即《魏氏家藏方》固真丹)

        ⑤治小兒遺尿,亦治白濁:益智仁、白茯苓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湯調下。(《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益智仁散)

        ⑥治婦人崩中:益智子,炒研細,米飲入鹽服一錢。(《經效產寶》)

        ⑦治漏胎下血:益智仁半兩,縮砂仁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白湯下,日二服。(胡氏《濟陰方》)

        ⑧治疝痛,連小腹攣搐,叫呼不已:益智仁、干姜(炮)、甘草(炙)、茴香(炒)各三錢,烏頭(炮,去皮)、生姜各半兩,青皮(去白)二錢。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二盞,入鹽少許,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濟生方》益智仁湯)

        ⑨治白濁腹滿,不拘男婦:益智仁(鹽水浸炒)、厚樸(姜汁炒)等分。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永類鈐方》)

        ⑩治小便赤濁:益智仁、茯神各二兩,遠志、甘草(水煮)各半斤。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姜湯下五十丸。(《綱目》)

        擴展閱讀: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或因熱而患遺滑崩帶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凡嘔吐由于熱而不因于寒;氣逆由于怒而不因于虛;小便余瀝由于水涸精虧內熱,而不由于腎氣虛寒;泄瀉由于濕火暴注,而不由于氣虛腸滑,法并禁之。

        ②《本草備要》:因熱而崩、濁者禁用。

        ③《本經逢原》:血燥有火、不可誤用。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巴豆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治療自身容易出現消化不...
              吃花生要連紅皮一起吃”,花生外面那層薄薄的紅...
              出汗是正常生理現象,它有助于調節體溫、促進體...
              根莖短,棕黑色,匍匐叢生;營養莖與孢子囊無區...
              身體的健康對于一個人來說,不但能保障自己生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东| 嘉义市| 剑阁县| 济南市| 宜城市| 武鸣县| 辉南县| 固始县| 固安县| 淄博市| 电白县| 浦县| 平山县| 江都市| 珲春市| 儋州市| 城固县| 得荣县| 汕尾市| 古丈县| 内黄县| 龙川县| 凌海市| 隆德县| 梁平县| 班戈县| 莱芜市| 九江市| 红桥区| 枣阳市| 乳源| 射洪县| 孝义市| 石门县| 伊金霍洛旗| 诸暨市| 沾化县| 五原县| 穆棱市| 永新县|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