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憑借它博大淳厚的特點令人感動。在古代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篇,大力提倡為醫者必須所要具備的醫德,強調要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進而指出了一名合格中醫的兩方面品德那就是精和勤,中醫要求醫者對癥下藥,視病體的不同而對其區別醫治,食物間的搭配,往往會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們就來講講豬苓湯有什么功效?
豬苓湯,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利水,養陰,清熱之功效。主治水熱互結證。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又治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腹滿痛者。臨床常用于治療泌尿系感染、腎炎、膀胱炎、產后尿潴留等屬水熱互結兼陰虛者。豬苓湯用豬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并,小便不利兼煩渴,利水養陰熱亦平。
組成
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用量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10g。
用法
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兩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分二次烊化。
功用
利水,養陰,清熱。
主治
水熱互結證。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又治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腹滿痛者。
方義
傷寒之邪傳入于里,化而為熱,與水相搏,遂成水熱互結,熱傷陰津之證。水熱互結,氣化不利,熱灼陰津,津不上承,故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陰虛生熱,內擾心神,則心煩不寐;水氣上逆于肺則為咳嗽,流于胃脘則為嘔惡,注于大腸則為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為里熱陰虛之征。治宜利水清熱養陰。方中以豬苓為君,取其歸腎、膀胱經,專以淡滲利水。臣以澤瀉、茯苓之甘淡,益豬苓利水滲濕之力,且澤瀉性寒兼可泄熱,茯苓尚可健脾以助運濕。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熱兩彰其功;阿膠滋陰潤燥,既益已傷之陰,又防諸藥滲利重傷陰血。
配伍特點
五藥合方,利水滲濕為主,清熱養陰為輔,體現了利水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濕的配伍特點。水濕去,邪熱清,陰津復,諸癥自除。
運用
本方以利水為主,兼以養陰清熱,主治水熱互結而兼陰虛之證。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熱,舌紅,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本方可用于熱淋、血淋、尿血之屬于水熱互結而兼陰虛者。用治熱淋,可加梔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水通淋;用治血淋、尿血,可加白茅根、大薊、小薊以涼血止血。
禁忌
因本方為滲利之劑,若內熱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