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三:
盡量不同時使用3種以上藥
于力曾碰到過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孩子感冒發燒了,家長讓他同時吃了抗生素、化痰藥、止咳糖漿、還有撲爾敏等5種藥,結果吃到第五天,孩子就出現了血尿。
于力指出,藥物過雜,互相之間作用可能抵消,而毒性反應卻相加,不僅療效不好,還會出現不良反應。如將磺胺與維生素C聯用,可加重腎臟中毒;青霉素與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藥一齊上,或頭孢菌素與慶大霉素為伍,同樣有上述危險。
同時,用藥應避免藥物劑量過大,療程宜短,盡量不要同時使用超過3種以上藥物,連續使用某藥物幾天仍沒有效果時,應根據醫生意見更換藥物或治療方式。
原則四:
兒童服中藥需小心
部分中草藥有明確的腎毒性,應用不當會發生不良反應。于力指出,我國中草藥中具有腎毒性的有數十種。其中,報道較多的有雷公藤、木通、草烏、廣防己、馬兜鈴、天花粉、細辛、斑蝥、蜈蚣、朱砂、苦楝根等。廣東人愛喝涼茶,在不知道涼茶的具體成分時也需要謹慎。有些涼茶容易引起溶血性貧血,導致血尿,紅細胞破裂產生的碎片容易堵塞腎小管,引起急性腎梗阻,溶血病人應避免服用黃芩、黃連、黃柏等中藥。“作為兒科醫生,我們不主張讓孩子喝涼茶,這種做法帶來的風險絕對大于獲益。”
提醒
孩子出現這些癥狀要及時就醫
藥物造成的腎損傷一般較難察覺,有些家長對孩子出現浮腫、尿色異常等現象不在意,等到發燒、血尿等癥狀出現時才就診,往往會耽誤治療,甚至有可能發展為慢性腎衰竭。
如何及早發現問題?于力說:“如果孩子經常感覺疲勞、臉色差或發黃、眼瞼或下肢水腫,出現尿顏色改變、尿頻、尿急甚至血尿等癥狀時,就要及時就醫了。”
對于年紀尚小的嬰兒,如果嬰兒排尿時哭得厲害,尿液渾濁,顏色過深呈茶色,也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一旦確認孩子患上藥物性腎損傷,若非重度損傷,家長無須太過擔憂。
于力表示,藥物腎損害預后情況一般良好,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可徹底治愈,且不留后遺癥。一般的血尿病例可通過“堿化尿液”達到“補液排毒”的目的,對于嚴重的血尿病例,可做血液濾過來置換液體,通常做一到兩次可恢復,不會增加今后患尿毒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