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如是說。
去年廣東灰霾天數11年來最少,創下佳績。未來,廣東生態文明建設方向篤定,目標明確。今年初,省環保廳、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等5部門聯合印發《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實施細則》,明確到2017年全省各地區考核PM2.5年均濃度改善情況的目標,其中珠三角區域廣州、東莞、佛山市和順德區,要求的目標降幅最大,需比2013年下降20%左右。實現這些目標的“廣東路徑”在哪里?8日的全國兩會上,廣東代表團代表們根據自身實際,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寶貴建議和意見。
建議
1
用法律紅線守護好生態底線
生態優勢是惠州的最大優勢,綠色發展是惠州的最大潛力。全國人大代表、惠州市委書記陳奕威說,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更堅信守住了綠水青山,就能夠帶來金山銀山。
陳奕威表示,要用法律紅線來守住生態底線,狠抓環保準入不松手,堅持做到“三個限批”――重點流域限批、重點區域限批、重點行業限批。“前年,美國一家企業來投資2億美金,是個經濟效益不錯的項目,但因為達不到環保要求,被我們拒絕了。惠州一年有10%的項目被否決,不符合產業政策、不符合相關規劃和功能區劃要求、不符合節能減排和總量控制目標要求的項目,我們一律不批。同時,我們正在爭取成為立法法實施之后第一批有立法權的市,這樣生態保護就會更有法治保障。”
投資者就像“候鳥”一樣,哪里環境好就往哪里飛,有些甚至不遠萬里。陳奕威說,惠州的生態優勢成為了招商優勢,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飛向”了惠州,變成“住鳥”留下來不走。近年來,中海油惠煉二期、信利AMOLED、科銳等重大項目紛紛落戶惠州,2013至2014年全市新立項1億元以上項目568個,計劃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播下的是生態種子,改善的是生態環境,提升的是民生質量,收獲的是科學發展”。
建議
2
國際合作打造廣東環保高地
近年來,低碳環保產業成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推手”,全國人大代表、東莞市市長袁寶成說,東莞以產業園載體打造國際環保合作高地,探索出一條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帶動區域環保水平整體提升的創新路徑。2012年,東莞建設中以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主要引進水處理技術應用和孵化水處理相關國際企業,去年,東莞再次建設中英低碳產業園,借助英國先進技術推進環境治理。
去年9月,袁寶成曾隨省政府代表團赴英國訪問,在與英國議會、英國環境保護部門進行深入的接觸后,國際合作的想法初現雛形。他認為,英國在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方面起步早,有豐富的技術儲備。以倫敦為例,以前的“霧都”早已不在,泰晤士河也治理成功。東莞建設國際合作產業園,就是要引進英國的先進低碳處理技術、低碳環保人才培訓,開展空氣凈化、清潔能源、水環境治理等多領域合作,在著力東莞生態環保發展的同時,進行技術輸出,為中國其他地區提供支持。
建議
3
守住底線對高污染項目說不
河源是廣東的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源地,擔負著既要保護好又要發展好的雙重任務。全國人大代表、河源市市長彭建文表示,河源在發展中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污染的防治,同時抓好資源的集約利用,守住環保底線,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絕不在環保方面放松要求、降低標準。
去年,河源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省排名取得了“兩金兩銀”的成績,這是歷史最好的,GDP增速10.9%,排名全省第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3.9%,增速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全省第二;進出口總額增長22.4%,增速全省第二。
河源是如何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的?彭建文說,環境破壞了,將得不償失。只要做到科學開發利用,是可以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的。河源實行點上發展,面上保護,不允許新上的項目村村冒煙戶戶點火,不允許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項目上馬。
建議
4
高排放企業應購買綠色指標
廣東連山位于粵北山區,被崇山峻嶺環抱。覃春輝就是來自當地的一名女代表。她是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永和鎮天恩山蒼子枕頭廠的管理人員,環境與生態問題,是她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的關注點之一。
“政府工作報告上說,森林草原、江河濕地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綠色財富,必須加倍珍惜。我是來自山區的,對這點特別有感觸。”覃春輝說,盡管去過大城市看過高樓大廈,但最讓她滿心歡喜的,仍是“眼前一片綠”。
“我們當地政府很重視生態保護,連山縣少數民族地區已被劃分為生態功能區,越是這樣,我們越是應該更好地將這片綠色屏障保護起來。”可是,連山要發展經濟,該如何平衡生態保護?“山區可以發展綠色產業,比如發展種植業。”覃春輝的點子是“一些排污量大的企業就應該去購買山區的綠色指標,畢竟你要為污染‘買單’”。覃春輝呼吁,政府應給守著青山綠水的山區更多政策傾斜,讓綠色屏障被保護得更好。
建議
5
把教材用起來 把環保傳出去
“生態環境保護要從娃娃抓起。”全國人大代表、梅縣東山中學教師李杏玲從她的“本行”入手,探討環保治理的教育問題。
她認為,學校在環保教育上可為空間很大。李杏玲介紹,梅縣的各所學校都開展了各種環保活動,比如發起統一收集廢舊電池的活動、組織學生植樹、志愿者組隊到山上撿垃圾。“從娃娃抓起,讓娃娃去感染父母,從而使全民形成共識、養成習慣。”李杏玲說。
在李杏玲看來,教材也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為環保宣傳所用。“在教材上選用一些相關的課文、圖片,通過共同學習,喚起學生們對生態環境的責任心。”李杏玲說,主題班會也應該成為環保教育的陣地。“客家文化厚重、生態環境優美是梅州人的堅持和堅守。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既要堅持客家文化的包容和開放,更要守住梅州的生態底線和穩定底線,‘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已成為地區發展的共識。”李杏玲說。
專家視點
排污必持證
無證禁排污
今年1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開始施行,明確“按日計罰無上限”,并進一步明確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據悉,為配合新環保法的實施,環保部、公安部相繼出臺了“實施查封、扣押辦法”“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實施限制生產、停產整治辦法”“實施移送行政拘留辦法”等首批配套實施辦法。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認為,新《環保法》實施后,地方的環保監管執法力度在加大,但仍然有一些具體的法規需要銜接完善。他以排污許可制度為例說明:新環保法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但目前存在著排污許可與環評審批不銜接、核發許可條件不統一、無證排污現象突出等問題。“駕駛員駕駛車輛必須先取得駕駛證,同樣的道理,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應當先申請取得排污許可證。”朱征夫說。
朱征夫調查發現,目前,廣東等大多數省市區各自出臺了排污許可證管理辦法,但國家層面尚未建立統一的排污許可證制度。制度不完善,環境執法部門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讓一些單位鉆了空子。朱征夫建議,國務院可按照法律授權,加快起草制定《排污許可證制度管理條例》,以嚴密、統一的許可程序,實現排污許可制度全覆蓋,建立“排污必持證、無證禁排污”的管理體系,并引入公眾參與,鼓勵社會監督,“比如,可以建立排污許可的聽證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披露企業環境信息,如企業污染物排放的種類、濃度、總量、污染物排放去向、環境風險等數據和資料,這也是對環境利益相關方權益的尊重”。
■縱深觀察
法治持續完善 震懾環境違法
被稱為史上最嚴、長“牙齒”的新《環保法》今年實施,在打擊環境違法方面被寄予厚望,其賦予環保部門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行政拘留等一系列強制措施。廣東歷來高度重視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下稱“兩法銜接”)工作,省政府去年9月專門召開“兩法銜接”協調會,省環保廳在當天以及今年2月公布了兩批典型環境污染犯罪案件。
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來,我省環保部門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對環境污染犯罪行為進行了有力打擊。”其中,2014年全年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146宗;公安機關立案55宗,破案31宗,刑事拘留82人,逮捕33人,極大地震懾了環境違法分子。
地方立法為依法治污提供法律武器
去年我省地方環保立法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歷經多次審議,《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完成,將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作為新《環保法》施行后全國首部與之配套的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條例》首設跨行政區劃環境資源審判機構,新增環境事件“雙罰制”,逐步實施環境責任終身追究制。
此外,珠海市率先出臺全國首部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珠海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廣州市出臺《流溪河流域保護條例》,為我省環境法治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新《環保法》和《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給環保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撐,將為環保部門依法治污、鐵腕執法提供強大的法律武器。”省環保廳環境監察局負責人說。
在日常環境執法監管方面,去年我省在機制建設也有新進展。省環保廳會同省監察廳和公、檢、法等部門建立了聯動執法機制,聯合印發了《關于查處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和《廣東省環境保護系統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標準》,明確了45類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的標準,指導全省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
統計數據顯示,全省去年累計出動執法人員73.6萬人次,檢查企業30.5萬家,限期整治1.5萬家,關停1861家。佛山市區、順德區、汕頭市潮陽區先后組建環境犯罪偵查專業隊伍,積極開展“環保警察”試點。省環保廳印發實施《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公布了省級1217家企業信用評價結果,建立了環境違法企業“黑名單”,形成了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
將集中力量查辦一批大案要案
“強化環境法治,嚴格環境執法,是落實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最直接手段,也是維護群眾環境權益的最有力措施,更是我們環保部門肩負的基本職責。”省環保廳廳長李清表示,今年,全省環保系統將開展“環境法治年”活動,加強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監管,出重拳、用重典、零容忍,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全力保障群眾環境權益,并開展全省環境保護大檢查行動。
除了以實施新《環保法》和《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為抓手,我省今年起將加強配套立法,積極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大氣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地方性法規的修訂工作,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環境執法監管將以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落實、飲用水源保護、工業企業排污和“土政策”清理等為重點,加強執法檢查,列出問題清單,明確整改責任。“對新《環保法》賦予的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送行政拘留等執法手段,要用好用足。”省環保廳表示,我省將集中力量查辦一批有影響、有震動的大案要案。特別是要強化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依法公開審理、公開宣判一批環境犯罪案件,震懾環境犯罪分子。每季度通過媒體、政府網站曝光一批環境違法企業和典型環境案件,會同有關部門對地方政府開展環境保護情況綜合督查,出臺《環境保護綜合督查試點辦法》,推動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
■一線案例
“環保警察”顯威
污染者暴力抗法大減
去年10月8日,佛山市公安局經偵支隊環境犯罪偵查大隊和順德區公安局經偵大隊環保中隊同時揭牌成立,標志著佛山在廣東率先設立專職“環保警察”,也成為我省首支在公安部門組建的開展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犯罪的專門隊伍。除了執法行動,“環保警察”還將企業的排污情況納入社區警務工作內容,與環保部門共同開展聯合執法巡查。
環保警察在場執法更有底氣
今年1月6日,南海區“環保警察”在區環保局的配合下,來到桂城某不銹鋼制品廠,經過長時間蹲守,將此前為躲避檢查聲稱并不在本地的工廠負責人朱某抓獲,及時查處了該廠直排重金屬廢水污染環境的行為,朱某被警方刑事拘留。
上述僅是“環保警察”發揮威力的案例之一,早在“環保警察”在佛山成立兩天后,這支隊伍即顯示其力量。去年10月10日,佛山順德區杏壇鎮,環保執法人員發現一間無牌無證的小型電鍍廠,生產廢水直接排出。發覺違法行為暴露,老板蔡某準備開溜,結果被參與執法的“環保警察”當場制服,隨后被刑事拘留。
“換了以前,老板跑路我們攔都攔不住。有的企業甚至敢圍困環保監察人員。”佛山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分局局長沈成興感慨,“環保警察”的參與,有效地震懾了環境犯罪行為,提高了環境犯罪行為偵辦效率。
對比鮮明的是,據佛山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分局副局長黃建軍回憶,去年8月19日和9月10日,就媒體報道的順德數十家企業將污水直排的環境污染問題,佛山環保部門迅速開展專項執法行動排查,“但個別企業抗拒檢查,大門緊閉,或個別企業以‘檢查時停產,檢查后繼續生產’的方式逃避檢查,給環保執法造成較大阻礙”。直到由環保、公安、市場安監等多部門組成聯合執法隊伍后,才徹底排查處理好上述環境違法情況。
“與環保監察人員相比,警察有刑事執法權,可以依法強制扣押、刑事拘留。現在有‘環保警察’在場,我們環保部門執法都多了幾分底氣。遇到企業大門緊閉拒查,警察可以破門,暴力抗法的情況也大大減少。”黃建軍說。
環保執法刑事調查同步進行
事實上,成立“環保警察”之前,警察也不時參與到較為重大環境事件的執法中,“環保警察”與聯合執法相比,做了哪些“升級”?佛山市公安局經偵支隊環境犯罪偵查大隊大隊長郭曉明表示,以前聯合執法時警察主要是幫環保部門維護秩序,而現在“環保警察”是涉及相關偵查工作。“此前一般是環保部門調查發現涉嫌犯罪才移送警方偵查,而現在刑事調查是同步進行。”
“以前我們環境監察人員的行政執法是拍照取證,現在與環保警察一起出動,則需要全程錄像,根據刑事取證的規范做好證據的收集,加強行政執法證據與刑事司法證據的銜接。”黃建軍說。此外,行動前都充分準備,先進行踩點,以達到精準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目的。
在成立“環保警察”后不久,佛山環保、公安兩部門合作再升級――成立打擊污染環境聯合執法辦公室,并共同簽署了《聯合執法框架協議》。2014年,佛山市共出動環境監察人員92118人次,現場檢查企業39656廠次,立案處理企業1882宗,罰款金額達6225萬元,同比增長74%、38%、99%和244%,移送環境犯罪案件63宗,同比增長270%。其中自2014年10月8日“環保警察”隊伍成立以來,全市偵辦破壞環境案件20宗,逮捕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