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許多健身人士首選的運動項目,也向來被認為是比較安全地一種鍛煉方式。但是近日,外國一項報道稱,跑步損傷發生率目前竟然高達92.4%!
但跑步損傷流行或許只是夸大其詞。《跑步全書》作者安比·波夫特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視角:跑步真的是你每天做的最危險的事么?
顯然,每個人對“受傷”的定義都不同:腳上起了小水泡也算嗎?大腿隱隱約約地疼了幾天,然后沒事兒了,這也叫受傷?雖然這也會讓人行動不便,但沒人真的會把這些情況與應力性骨折相提并論。
安比建議大家這樣考慮:如果你報名參加了未來6-8個月后的馬拉松,那么你能完好無損地完成全部訓練計劃、站上起跑線并完賽嗎?
理論上你會看到一些很可怕的數字!對身體來說,馬拉松訓練比其它較短距離的訓練都要難得多,如果你是初次跑馬或想挑戰PR,那么這種情況尤其明顯。如果按照理論計算的話,在大型城市馬拉松的起跑線上,能看到幾十個人就算不錯了。
但事實并非如此。很多馬拉松賽事都會公布參賽情況統計。例如,以下是今年波馬的參賽情況統計,不按比賽年齡組劃分的:
如圖所示,完賽率其實很高。在30741名參賽者中,有26639人完賽,所以只有13.3%的跑者在報名參賽后未能通過終點。男女比例非常接近;隨著年齡增長,完賽率有所降低(當然,最后2組例證稍顯不足:75-79歲年齡段只有3名女跑者,80歲以上男跑者有10名,80歲以上女跑者2名。)
紐約馬拉松從報名到比賽日之間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但完賽率與波馬相似:有88.7%的跑者能通過終點。
哪種類型的比賽通常會吸引不太有經驗的跑者呢?比如迪士尼世界馬拉松?統計數據雖不太確切,但2015年,有26700人報名了該項賽事,最終20093人完賽。這意味著有將近25%的跑者沒能抵達終點。但我們并不清楚DNS(未起跑)和DNF(未完賽)的準確數字。這在傷病統計方面很重要,因為DNF通常反應的是缺乏訓練而非受傷。
當然,不管怎樣,這都不能證明跑者不會受傷,或暗示那些導致你錯過幾天訓練的小問題就不算“真正的”傷病。
安比的視角讓這種統計有了更有趣的解釋:跑步和深海釣魚、牛仔競技同為危險的消遣。如果你報名參加了6個月后的馬拉松,你幾乎肯定會發生一些傷病的情況——但你仍然有很好的機會完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