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
兒童用藥遵循四原則
于力表示,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防止濫用,是避免兒童藥物性腎病最有效的途徑。
原則一:
避免使用腎損害藥物
孩子感冒發燒等常見病多發病,能不用藥盡量不用藥,實在需要吃藥,也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盡量避免選用腎毒性較大的抗生素,尤其是疑有腎功能不全或腎臟病史者,更應選擇對腎臟無明顯毒性反應的藥物。
于力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可能導致腎損害的藥物,主要包括青霉素類(如甲氧西林、氨芐西林)、頭孢菌素類(如頭孢拉啶)、氨基糖苷類(如新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類、非甾體類抗炎藥、抗腫瘤藥物等。“一些比較老的抗生素在大醫院基本都不用了,但因為價格便宜,不少基層、鄉鎮醫院還在使用,這些藥物容易對腎臟造成損害,尤其是兒童。”
值得注意的還有解熱鎮痛藥。乙酰氨基酚是目前應用最廣的解熱鎮痛藥,但3歲以下兒童應慎用。臨床不少兒童在服用感冒通(含雙氯芬酸鈉)后出現血尿,因此這類藥兒童是不應該使用的。
此外,吲哚美辛、氨非咖片、安乃近、去痛片、安痛定等一類解熱鎮痛藥不適合兒童服用。
原則二:
不要“一生病就急忙吃藥”
孩子一生病,部分家長往往就忙著讓孩子吃藥,有時甚至未在醫生指導下多種藥物混吃。
一般的常見病比如普通感冒、發燒,是有一定規律的,整個病程持續5~7天很正常,這期間孩子可能會反復發燒。有些家長總擔心發燒會燒“壞”孩子,想盡辦法要把燒退下去,比如孩子發燒未超過38.5°C時,就讓孩子吃各種退燒藥,甚至無視藥物說明,讓孩子一天吃好幾次退燒藥。
于力說,新生兒發熱,不建議使用藥物退燒,應以物理降溫為主;1~3個月的嬰兒,視病情需要按醫囑治療;3個月以上的嬰幼兒,體溫超過了38.5°C才需要服用退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