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關注的是,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特別是三級醫院啟動實質性改革,具有風向標意義。江蘇省204家部省市區屬和部隊、企事業單位城市公立醫院2015年10月起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同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并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省衛生計生委主任王詠紅介紹說,全省完善補償機制,開展醫務人員人事薪酬制度改革,還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例如13個城市把取消藥品加成減少的收入作為政策性虧損由各級財政補償,10個城市將公立醫院債務納入政府化債平臺等。
上海去年10月再次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涉及600多項服務,主要對手術收費價格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代表醫護勞動價值的門診費也有大幅提高,藥品、檢查費等有所降低。北京從2017年元旦開始,公立醫療機構開展的特需醫療服務、新增醫療服務和部分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執行醫院自主定價。“這是醫療界的供給側改革。”中國醫師協會兒科分會會長孫錕教授說。
撬動改革新支點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醫改綜合性、協調性增強,政策配套保障有力,例如城鄉醫保統籌、醫保支付制度改革等,成為撬動改革新支點,但多重挑戰也同步凸顯。
去年以來,各地紛紛加快探索建立與總額預付、信用等級評定等相銜接的按單元、病種、人頭、項目等復合式醫保支付模式。上海通過實施醫保總額預算管理,完善公開透明的協商協調談判機制,探索以醫保預付為核心的約束激勵復合機制,在控費的同時推動醫保對醫療服務的監控。市醫保部門負責人鄭樹忠表示,正在全國率先開展家庭醫生管理醫保費用的培訓,真正發揮費用守門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