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了解浮小麥黃芪

          發布時間:2017-02-06   來源:中華康網   
            手機查看

        中藥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恰當的方法、合適的搭配都能使得其藥效顯著。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浮小麥黃芪這一組合。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浮小麥止汗。黃芪甘溫補中,升陽補氣,實腠理固表止汗;浮小麥甘涼益氣,清熱除煩,養心退熱,止汗。二藥伍用,相得益彰,益氣清熱、固表實腠理而止汗。下面我們來一起了解浮小麥黃芪。

        浮小麥黃芪

        浮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干癟輕浮的穎果,也就是在淘洗小麥時浮在水面上的那部分。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以質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弱,味淡,無異味者為佳。收獲時,揚起其輕浮干癟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為佳,曬干。生用,或炒用。中醫認為,浮小麥味甘性涼,可入心經,能止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浮小麥能“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人在炎熱的夏季運動和吃飯時出汗是正常現象,而且可以通過出汗,達到調節體溫、排除代謝廢物的目的,但如果總是出虛汗則屬病態,必須按汗病治療。

        浮小麥與小麥,兩者均能益氣養心除熱,然前者走表,除浮熱止汗力強,故對骨蒸及其盜汗用之較多,后者益氣養心,除煩止渴里勝,臟躁、心煩不安、消渴之證用之較多。浮小麥與麻黃根,兩者均能止汗,常配伍用于盜汗、自汗證,浮小麥益氣除熱而止汗,具有扶正驅邪之功,并行收斂,麻黃根只具有收斂之性,無扶正之力。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由于長期大量采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于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黃芪性喜涼爽,耐寒耐旱,怕熱怕澇,適宜在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透水力強的沙壤土種植。強鹽堿地不宜種植。根垂直生長可達1米以上,俗稱“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長緩慢帶畸形;土層薄,根多橫生,分支多,呈“雞爪形”,質量差。忌連作,不宜與馬鈴薯、胡麻輪作。種子硬實率可達30%-60%,直播當年只生長莖葉而不開花,第二年才開花結實并能產籽。

        黃芪、浮小麥與黃芪、牡蠣伍用均可止汗。但各有其不同機理,黃芪與浮小麥伍用,系養心固衛以止汗。汗為心液,汗出過多,每易影響心氣宜黃芪、浮小麥;黃芪與牡蠣伍用,系斂陰固衛以止汗。蓋衛氣虛不能外固,營陰虛不能內守,宜用黃芪、牡蠣。若浮小麥暫缺乏時,施老經驗,可以小麥麩或糠皮代之,療效亦佳。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根莖短,棕黑色,匍匐叢生;營養莖與孢子囊無區...
              身體的健康對于一個人來說,不但能保障自己生活...
              出汗是正常生理現象,它有助于調節體溫、促進體...
              到底中醫的“腎虛”和西醫的“腎炎”或“腎衰”...
              藁本,中藥名,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Ligus...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县| 昌平区| 竹溪县| 三原县| 兴海县| 临潭县| 肃宁县| 舒城县| 长乐市| 雅安市| 崇左市| 巧家县| 三亚市| 渭源县| 黎平县| 岳阳县| 安乡县| 宁海县| 宜兰市| 军事| 大渡口区| 桂平市| 涟水县| 花莲县| 商水县| 玉门市| 乐至县| 五台县| 清新县| 右玉县| 仙桃市| 乌苏市| 鹤峰县| 新丰县| 剑阁县| 绿春县| 嘉兴市| 博乐市| 勐海县| 增城市|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