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頗為常見,是由親心肌病毒引起的原發性心肌炎癥,常累及心包,引起心包心肌炎。事實上,所謂特發性心肌炎極可能是因病毒感染引起。
病因和發病機制 可引起心肌炎的病毒種類頗多,其中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ECHO病毒(即人腸孤病毒),風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由于在妊娠最初3個月內感染柯薩奇病毒和風疹病毒時可引起胎兒的先天性心臟畸形,因此,這兩種病毒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人類的心肌炎以柯薩奇病毒B組感染最為常見。一般而言,親心肌病毒可直接破壞心肌細胞,但也可通過T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間接地破壞心肌細胞。由于此類病毒衣殼的糖蛋白分子結構與心肌細胞膜的糖蛋白相似,故在感染后,機體所產生的抗體(激活補體的抗體及中和病毒的抗體)既針對病毒,亦針對心肌細胞。
因此,當細胞毒性T細胞被致敏后,即可破壞被病毒感染的心肌細胞。 病變 本病病變依患者年齡不同而有所不同。妊娠最初3個月的胎兒感染風疹病毒時,可引起心內膜下心肌的無反應性心肌細胞壞死。在妊娠后期,胎兒感染柯薩奇病毒時則可引起全心炎,大多伴有心骨膜纖維彈性組織增生。初生兒的病毒性心肌炎可見到心肌細胞壞死及粒細胞浸潤。其后,代之以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及肉芽組織形成。在成人,多累及心房后壁,室間隔及心尖區,有時可累及傳導系統。鏡下,主要病變為壞死性心肌炎。晚期,可見到明顯的心肌間質纖維化,伴有代償性心肌肥大及心腔擴張(充血性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或慢性炎癥。一般是在病毒感染(如感冒,咽痛,腹瀉等)后的1-3周內發生。導致心肌炎的病毒有多種,主要經呼吸道或腸道感染,少數肝炎患者可發生心肌炎。病毒可直接損傷心肌,也可通過免疫機制導致心肌炎癥。常因胸痛或心悸引起注意。心電圖檢查可發現心律失常或心肌損傷。抽血進行病原學,心肌酶譜檢查或作心肌活檢有助于進一步診療。病情輕重相差懸殊,輕者,患者無任何不適,或心臟偶有早搏;重者,有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重度心肌炎容易診斷,而輕度心肌炎則很難確診,僅有早搏而診斷心肌炎者,多為臆測性診斷。
【治療】
1.急性期應臥床體息(1-6個月),應用心肌營養藥和免疫增強藥。恢復期(6-12個月)可逐漸增加活動量,但不可過于勞累。慢性心肌炎(病程一年以上,病情反復發作,伴有心臟擴大)要長期注意休息,藥物治療。
2.多進食含維生素C類水果(如桔子,蕃茄等)及富于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雞蛋,魚,大豆等)。
3.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受涼,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4.服藥要遵醫囑,尤其是伴心律失常(如頻發早搏等)的患者,不可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心肌炎后遺癥】
輕型心肌炎一般沒有后遺癥,或僅有偶發早搏,痊愈后患者可完全恢復健康,很少復發。重型心肌炎可能有后遺癥,主表現在心臟擴大(超聲心動圖,胸片,胸部透視可發現)和嚴重心律失常(心電圖和小時心電圖檢查可發現),長期持續早搏患者應避免劇烈活動,注意生活規律。有心臟早搏而沒有心臟擴大者預后較好,早搏較多者可短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甚至可以不必服藥(除非醫生認為需要用藥),因為長期用藥,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大于早搏對心臟的損害。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不必因有早搏而過于緊張。有心臟擴大者應長期藥物治療,避免心力衰竭的發生。 恢復與保健心肌炎病人在急性期應充分休息,應防止過度疲勞,情緒激動,飽餐,過食辛辣及肥甘厚味,房室過度等。否則,在上述情況下容易加重心肌負擔而加重病情,出現心律失常。
一、預防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是感染病毒引起的。防止病毒的侵入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應預防呼吸道感染和腸道感染。對易感冒者平時應注意營養,避免過勞,選擇適當的體育活動以增強體質。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必須外出時應注意防寒保暖,飲食衛生。感冒流行期間應戴口罩,避免去人口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
二、勞逸結合:應避免情緒突然激動或體力活動過度而引起身體疲勞,使機體免疫抗病能力降低。
三、適當休息:急性發作期,一般應臥床休息2至4周,急性期后仍應休息2至3個月。嚴重心肌炎伴心界擴大者,應休息6至12個月,直到癥狀消失,心界恢復正常。心肌炎后遺癥者,可盡量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工作,但不宜長時間看書,工作甚至熬夜。
四、飲食調攝:飲食宜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多食葡萄糖,蔬菜,水果。忌暴飲暴食,忌食辛辣,熏烤,煎炸之品。吸煙時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促進冠狀動脈痙攣收縮,影響心肌供血,飲酒會造成血管功能失調,故應戒煙忌酒。食療上可服用菊花粥,人參粥等,可按醫囑服用生曬參,西洋參等,有利于心肌炎的恢復。
五、體育鍛煉:在恢復期時,根據自己的體力參加適當的鍛煉,如散步,保健操,氣功等,可早日康復及避免后遺癥。心肌炎后遺癥只要沒有嚴重心律失常,可參加一般性的體育鍛煉,如慢跑,跳舞,鶴翔莊氣功,太極拳等,持之以恒,對疾病的康復肯定是有利的。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