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夫(中)為患者進行肝移植手術(資料圖)
國家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今日將獲頒顧氏和平獎
黃潔夫:死囚可否捐器官是偽命題
黃潔夫,中國著名的肝膽外科專家,曾任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和衛生部副部長,現任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中國醫院協會會長。
本月,國家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同時獲得顧氏和平獎和吳階平醫學獎,這兩個獎項分別被譽為亞洲諾貝爾和平獎與中國醫學界的諾貝爾獎。今天,他將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獲頒顧氏和平獎。
在醫學界,黃潔夫被認為是中國器官移植改革的推手。北京青年報記者多次聯系專訪,他都因為公務繁忙難以安排時間。18日下午,黃潔夫按國家衛計委要求接受《紐約時報》的專訪,邀請北青報記者同時參加。
黃潔夫接受采訪時表示,從2015年開始 ,中國合法移植體系內,沒有一個器官來自死囚。當前在法律制度尚未健全時討論死囚是否可以公民身份自愿捐獻,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目前,中國器官移植事業走上了陽光的道路,但路途仍然艱巨,不宜用這個偽命題去阻礙改革的深化。
他認為現在面臨的挑戰更多來自體制,如紅十字會與國家衛計委的協調不順、《中國器官移植條例》多年未修改等。黃潔夫期待,改革繼續深化,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移植醫療服務。
死囚捐獻之辯
中國已建立公民自愿捐獻體系
11月11日,《紐約時報》記者采訪了我國著名肺移植專家陳靜瑜(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并于11月17日發表了一篇《換個說法,中國繼續摘取死囚器官》的報道,稱ldquo;中國將囚犯重新歸類為公民,中國官員將這類器官來源納入國家器官分配系統rdquo;。
這篇質疑報道在國際醫學界引發軒然大波。當事人陳靜瑜教授見到報道后,認為自己的講話被歪曲。他稱,接受Didi Kirsten采訪時被告知,對方要采訪有關器官轉運的內容,且他明確表示過,從2015年開始他們中心的全部器官均來自公民捐獻。
在《紐約時報》報道中,也引用了黃潔夫教授曾對媒體說過的ldquo;死囚犯人的臨刑前真實的良心懺悔,也要尊重他們有捐獻器官的權利。如果是自愿,在法律法規完善的前提下,也應可以捐獻rdquo;的話。
11月18日下午3時,黃潔夫在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與這名記者見面。69歲的黃潔夫心平氣和地給對方讓座。他告訴這名外國記者,因感到《紐約時報》的報道會誤導視聽,所以晨起手抄了一篇ldquo;心經rdquo;送給她,上面有英文題字ldquo;尊重人類的尊嚴rdquo;。
在采訪中黃潔夫強調,過去死囚器官來源也并不單是中國采用這種方法,是在為挽救病人生命,在國家無公民捐獻系統下不得已的做法,不是政府的法 律,是種為救人的無奈之舉。中國從2007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頒布就開始走上改革之路,其實美國的移植管理體系也仍在完善中。現中國已經建立了公民自 愿捐獻體制,國家已經要求完全摒棄死囚器官來源。
ldquo;一個人、一個事業都不是完美的,一旦發現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外部的聲音總比內部的更響亮,但應該以尊重事實為前提。rdquo;黃潔夫還與這名 記者交換個人手機號碼,ldquo;你有什么問題,都可以提。rdquo;外國記者最后用中文說,ldquo;中國多一些官員像您這樣開放與坦誠,世界就更能了解中國。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