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發生在胃及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因潰瘍的形成與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得名。
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中年最為常見,潰瘍發生是胃、十二指腸粘膜侵襲因素和防御因素失去平衡的結果,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和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是已知的主要病因,胃酸在潰瘍形成中起關鍵作用。
癥狀:
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癥狀,但一部分患者可無癥狀或癥狀較輕以至不為注意,而以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為首發表現。
典型的消化性潰瘍有如下臨床特點:
1.慢性過程,病史可達數年至數十年;
2.周期性發作,發作與自發緩解相交替,發作期可為數周或數月,緩解期亦可長短不一;發作常有季節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發病,可因精神情緒不良或過勞而誘發;
3.發作時上腹痛呈節律性,腹痛多可為進食或服用抗酸藥所緩解。
上述典型表現在十二指腸潰瘍表現明顯。
檢查:
胃鏡檢查是確診消化性潰瘍首選的檢查方法,胃鏡檢查不僅可以對胃、十二指腸粘膜直接觀察、攝像,還可以在直視下取活組織作病理學檢查及幽門螺桿菌檢測,對消化性潰瘍的診斷及良、惡性潰瘍的鑒別診斷的準確性高于X線鋇餐檢查。
治療:
本病的治療原則是消除病因、控制癥狀、促進潰瘍愈合、預防和避免并發癥。針對病因的治療如根除幽門螺桿菌,是近年消化性潰瘍治療的一大進展。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藥物可分為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和保護胃粘膜藥物兩大類,主要起緩解癥狀和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常與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配合使用。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潰瘍,根除幽門螺桿菌不但可以促進潰瘍愈合,而且可以預防潰瘍復發,從而徹底治愈潰瘍。因此,凡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消化性潰瘍,無論初發或復發、活動或靜止、有無合并癥,均應予以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
溫馨提示:
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注意飲食規律,戒煙、戒酒,服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者盡可能停用,即使未用亦要告誡患者今后慎用,避免潰瘍復發及消化道出血。對于冠心病支架置入術后患者考慮應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