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愛找貪玩的兒童,冬春是兒童感冒多發時節,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由感冒引發的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發病年齡以3~10歲小兒多見,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小兒的心臟由于對缺氧、缺血的耐受力低,所以極易出現心律失常,甚至心衰。小兒心衰一般起病急,進展迅速,有的甚至幾分鐘內出現呼吸困難,同時出現嘔吐、煩躁、多汗、面色蒼白、紫紺、四肢發涼、脈快無力,聽診肺部有羅音。此時,若不及時就診,患兒很可能有生命危險。
病毒性心肌炎發病年齡以3~10歲小兒多見,臨床表現輕重不一,約半數小兒在心肌炎出現前數日至1~3周有感冒或胃腸道癥狀,如發熱、咳嗽、惡心、嘔吐、全身不適等,常伴肌肉痛、關節痛。發病后,輕者沒有明顯的自覺癥狀,只出現心電圖改變,一般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乏力,多汗、食欲不振或惡心、嘔吐、上腹疼痛等。年齡較大的患兒可自述頭暈、心悸、胸悶、氣短(長出氣)、心前區不適或疼痛。
小兒心肌炎有什么癥狀?
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差,生病期間也會奔跑、打鬧、嬉戲,這樣會增加心臟的負擔,使感冒進一步加重而誘發心肌損傷,甚至發展成心肌炎。
1、急性期 新發病,臨床癥狀明顯而多變,病程多不超過6個月。輕型癥狀,以乏力為主,其次有多汗、蒼白、心悸、氣短、胸悶、頭暈、精神不振等。檢查可見面色蒼白、口周可有發紺、心尖部第1心音低鈍、可見輕柔吹風樣收縮期雜音、有時有期前收縮。中型較少。起病較急,除前述癥狀外,乏力突出,年長兒常訴心前區疼痛。起病較急者可伴惡心、嘔吐。檢查見心率過速或過緩,或心律不齊。患兒煩躁、口周可出現發紺、手足涼、出冷汗。心臟可略大,心音鈍、心尖部吹風樣收縮雜音,可有奔馬律和(或)各種心律失常。血壓低、脈壓差低,肝增大,有的肺有啰音。重型少見,呈暴發性,起病急驟,1,2天內出現心功能不全或突發心源性休克。患兒極度乏力、頭暈、煩躁、嘔吐、心前區疼痛或壓迫感。有的呼吸困難、大汗淋漓、皮膚濕冷。小嬰兒則拒食、陣陣煩鬧、軟弱無力、手足涼、呼吸困難。檢查見面色灰白、唇紺、四肢涼、指趾發紺、脈弱或摸不到、血壓低或測不到。心音鈍,心尖部第1心音幾乎聽不到,可出現收縮期雜音,常有奔馬律、心動過速、過緩或嚴重心律失常。肺有啰音、肝可迅速增大。有的發生急性左心力衰竭、肺水腫。病情發展迅速,如搶救不及時,有生命危險。
2、遷延期 急性期過后,臨床癥狀反復出現,心電圖和X線改變遷延不愈,實驗室檢查有疾病活動的表現。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3、慢性期 進行性心臟增大,或反復心力衰竭,病程長達1年以上。慢性期多見于兒童,有的起病隱匿,發現時已呈慢性;有的是急性期休息不夠或治療不及時而多次反復,致成慢性期。常拖延數年而死于感染、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1999年9月在昆明召開了全國小兒心肌炎、心臟病學術會議,經與會代表充分討論于1994年5月在山東威海會議制訂的《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現將修訂后的診斷標準刊出,供臨床醫師參考。對本診斷標準不能機械搬用,有些輕癥或呈隱匿性經過者易被漏診,只有對臨床資料進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確診斷。
心肌炎目前沒有特效治療,應結合患兒病情采取有效的綜合措施,可使大部分病人痊愈或者好轉。早搏一般無需干預治療,也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抗心律失常藥只能暫時減少早搏數量,并不治根本,且抗心律失常藥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甚至導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心肌炎患者休息十分重要,急性期患者至少需要臥床3~4周,心功能不全或心臟擴大者絕對臥床休息3個月,以減輕心臟負荷,減少心肌氧耗量。應用改善心肌代謝藥物如大劑量維生素C,1,6-二磷酸果糖,輔酶Q10,磷酸肌酸等,也可以輔以中藥治療。重癥心肌炎病人早期診斷、早期積極治療非常重要,需酌情予以免疫抑制劑或調節劑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患兒應注意多休息,避免體育活動。急性期需臥床休息,減輕心臟負荷,減輕心臟氧耗,有利于疾病的恢復。此外,及早就醫,早期積極規范治療可給重癥心肌炎搶救和治療創造機會。要遵從醫囑,定期復查。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