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
無法論文答辯 不得不休學
畢業該說再見時,博士生三年級的小魚(化名)卻沒有出現在今年師門散伙飯局,她病了。在和抑郁癥搏斗的漫漫長路上,小魚的論文答辯已然遙遙無期,畢業只能順延。她說這病沒有傷口,沒有流血?!耙钟羝饋恚灰莆遥Н彴倏祝奶幝╋L?!?/p>
小魚,就讀于北京海淀某知名大學的文科專業,一向寡言內向的她,卻在社交網絡上異?;钴S,幾乎天天更新。翻看小魚的微信朋友圈,一般不會察覺到她患上抑郁癥,并已5年之久。當在朋友圈吐槽成為一種公然“賣萌”方式,鮮有人注意到她偶爾敞開的孤獨和痛苦,今年新年,她曾寫下“要接納最好和最壞的自己”的句子。
從碩士確診為抑郁癥至今,她犯了三次病,兩次在國內,一次在國外交換期間。最近一次病發是在寫作博士論文期間,被論文和就業的雙重壓力所困擾,幾個月來她常失眠,身體狀態也越來越差,抑郁再次來襲。“注意力下降,記不住東西,根本就寫不下去。吃過數十種抗抑郁的藥,忍受過惡心無力、渾身酸痛的副作用,這些和抑郁本身的癥狀混在一起,生不如死?!?/p>
當被問起什么原因得上抑郁時,小魚有些茫然,“要知道生病的具體理由,我就不會抑郁了,它就像感冒一樣,一不小心就上身了?!贝T士二年級她出現整夜失眠,恐慌之中她不斷逼問自己為什么會這樣。睡眠紊亂,學習隨之癱瘓,“當初就連煮個餃子煮粘鍋,我都要進行深刻的自我批判,然后上升到自我懷疑,‘你現在連個餃子都煮不好啦!’”幾經好友的催促,她才來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幾次輔導后,心理老師建議她去北醫六院看看,很快被確診為重度抑郁。
本科就讀于計算機專業的張騰(化名)確診抑郁癥的過程要比小魚更曲折和漫長,直到大四上學期他才在抑郁癥前真正“倒下”,休學回家。“進校時不喜歡我的大學和專業,有心理落差,加上當時談了異地戀的女友,非常迷茫,走不出那悲傷情緒。我開始找各種書看和測試,恍然察覺抑郁了,一開始我和父母誰也不相信,等到快不行時,病到不得不休學?!北鼻鄨笥浾卟稍L的多個抑郁大學生的病例,大多數都有過“人前堅強,人后沮喪”惡性循環的掙扎,他們罹患上的是隱匿型抑郁癥。
特點
特點一
“病恥感”讓在校生得病不易被察覺
曾是抑郁癥重度患者的張騰坦承他接觸過的不少同齡病友,他們在初期時往往不愿示人。公開統計顯示,我國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至少是13萬,而其中40%的自殺死亡者在自殺時患有抑郁癥。
隨機采訪的學生普遍覺得抑郁癥并不遙遠,但對其基本知識和診療卻不甚了了,多數者對其的理解源于此前媒體的報道。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在去年末一次采訪談到當前中國抑郁癥患者數量超過2600萬。從北京市綜合醫院開展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中看:近10%的患者有抑郁,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過專科診治。
由于心理問題有很大的隱藏性,如果當事人回避,老師們也難以發現,高校對抑郁癥學生的前期篩查難度可見一斑。面對這些困境,章文和秦琳都笑道,“來找我們的孩子都不太可能走極端?!彼齻冇X得當務之急依然是“脫敏”,讓學生和家長正視心理疾病,而非妖魔化抑郁癥?!靶@里患抑郁癥的學生人數在逐年增多,但是有些同學甚至父母都會有病恥感,刻意避免交流,有的孩子到了重度,甚至拒絕看醫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