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今天是12月22日,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便逐漸長起來。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陽氣漸生,陰氣漸降。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脫角;由于陽氣初生,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我國傳統有從冬至開始“數九”的習俗,即從冬至日算起,每九日為一段落,代表寒冷程度的加深。冬至這一日為“一九”的頭一天,直至“九九”數盡(共八十一日),寒冷算告結束。這個寒冷季節叫做“數九”、“九九”,也稱為“數九寒天”。其中“三九”時最為寒冷。
節氣養生
《二十四節氣冬至養生歌》
冬至夜長晨接陽,防寒保暖添衣裳;
腳暖曝背勤搓手,節欲護膚暢血流;
戶外鍛煉太極揚,忌辣燥熱堅果嘗。
中醫認為冬至是天地陰陽氣交的樞機。陰盛陽衰,陰極生陽,一陽萌動,所以是人體陰陽氣交的關鍵時刻。
冬月陰氣在外,陽氣在內,人們不要輕易擾動陽氣,凡事不要過度操勞,要使神志深藏于內,避免急躁發怒將精氣內蘊于腎,化生氣血津液,促進臟腑生理功能的代謝發揮;宜早睡晚起,以免讓皮膚開泄出汗耗陽,使人體與“冬藏”之氣相適應,才能安然度過。
如果違背了冬季閉藏養生的方法,腎會受傷,到了春天,人體煥發生機的能量就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