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浮小麥吃多了虛汗更多?

          發布時間:2017-01-09   來源:中華康網   
            手機查看

        中醫學也在不斷進步不斷完善和發展,不斷汲取當時最先進的醫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的營養價值,同時中華名族的名族性格也融入其中,成為中醫學發展的不斷動力,中醫藥學是在中華土壤中萌生、發展的,中醫藥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得以普及和發展,中醫藥材計量的多少往往有很多利弊,我們就來簡單敘述一下為什么浮小麥吃多了虛汗更多這個問題。

        浮小麥吃了虛汗更多

        有些人在睡覺的時候總是會出現一些自汗盜汗的現象,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睡眠質量了。其實對于自汗盜汗的治療方法很簡單,民間就有很多關于治療自汗盜汗的小秘方。媽網百科就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治療自汗盜汗的小偏方,供大家參考借鑒。

        中醫認為,浮小麥味甘、咸,性涼,具有益氣養心、除熱止汗之功效,常用于治療多種盜汗。產后盜汗:取浮小麥15~30克,黃芪10~15克,紅棗10枚,煅牡蠣20克。水煎服,每日1劑。體虛盜汗:取浮小麥20克,紅棗、烏梅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熱病后盜汗:取浮小麥、玉米心各30克。水煎代茶飲,每日1劑,汗多者服用3劑即可。

        肺結核盜汗:取浮小麥、百部各15克,百合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對于治療自汗盜汗,除了使用浮小麥以外,還可以使用其他的藥品進行,諸如麻黃根、糯米須宜忌太子參。麻黃根是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干燥根,均為野生。地道的麻黃產地有內蒙古呼盟的突泉、赤峰市的敖漢、通遼市的扎旗,甘肅的天水等地。其性味甘,平,主治自汗、盜汗。糯米根也稱稻須根,其性味甘,平,可益胃生津,止汗退熱,主治出虛汗、自汗,虛熱不退。太子參也稱孩兒參,系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根塊,主產于山東、江蘇、安徽。性味甘,微苦,平,能益氣生津,主治氣虛乏力,口干,自汗,病后體弱,精虧口渴。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治肝氣不和,脅肋刺痛如擊如裂者:青皮八兩(酒...
              中醫與中華民族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
              風濕痛藥酒使用說明以及患上風濕的原因,大家一...
              根莖短,棕黑色,匍匐叢生;營養莖與孢子囊無區...
              牽牛子粥的做法是非常簡單的,我們需要用到的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镶黄旗| 罗甸县| 浦江县| 浮梁县| 舟山市| 通州市| 运城市| 赣榆县| 溆浦县| 拜城县| 浏阳市| 修文县| 昂仁县| 保山市| 区。| 呼玛县| 商丘市| 澄城县| 威信县| 武夷山市| 安远县| 论坛| 岐山县| 丁青县| 谷城县| 海宁市| 韩城市| 新蔡县| 偏关县| 汤阴县| 武乡县| 芦溪县| 银川市| 江阴市| 桂阳县| 安康市| 苗栗县| 黑山县| 册亨县| 乌恰县|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