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骨科門診中非常多見的一種疾病,而且每位患者的癥狀都會有不同,但是共同點是患者都會承受很大的痛苦。對于骨折患者來說及時治療是非常關鍵的,不僅可以為患者減輕痛苦,而且也可以降低骨折對患者的危害。下面文章為大家介紹了骨折的初期治療方法,希望大家能夠重視。
1、及時而良好地正骨復位;
1.正復時間的選擇:只要周身情況允許,正骨復位的時間越早越好。骨折后半小時內,局部疼痛較輕,肌肉未發生痙攣,腫脹較輕,很宜復位。傷后4—6小時因局部之瘀血尚未凝結變硬,復位亦較易。時間越久,復位困難越大。一般地說,成人傷后7—10天者,均可考慮閉合手法復位。
2、閉合手法正骨復位適應癥:
凡新傷骨折,折端有某種移位,必須予以復位,而周身與局部情況允許者,均為閉合手法整復的適應癥。若局部腫脹甚劇,不宜立即施行正復手法者,可先予以臨時夾板固定,抬高患肢或用持續牽引,并應用活血化瘀消腫藥物(內服、外用),3—5日腫消減后,再予以整復。若局部皮膚已起水泡,不便整復者,可用消毒針管抽出泡液,或刺破放出。涂以龍膽紫,腫減泡愈后再予整復。
開放性骨折,傷口甚小者,經傷口一期處理后,可作一般閉合骨折處理,予以復位(勿污染傷口)。傷口較大者,清創縫合后,矯正其主要畸形,用持續牽引或石膏托維持位置,待傷口愈合后,如骨折端仍有某種移位,仍可再予以整復,糾正移位。
3、整復前的準備:
(1)止痛與麻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有效的止痛或麻醉措施。傷后6—8小時者,可于局部血腫內注入適量0.5—2%普魯卡因,可以獲得滿意的麻醉效果。若傷后時間已較長,由于瘀血凝結,麻藥注入后不易擴散,所以麻醉效果較差,如分點注射恰好注射于骨折端,也可起到較好的止痛作用。
(2)人員準備:確定主治者與助手,并作好分工。參加正復者應對傷員的全身情況、受傷機理、骨折類型、移位情況等,作全面的了解和復習,將x線片的顯示與病人實體聯系起來,仔細分析。確定該骨折需用那些整復手法以及助手的配合等。作到認識一致,動作協調,根據骨折情況,將傷員及傷肢置于恰當的位置。并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以取得病人的密切合作。
(3)物質準備:根據所欲整復的骨折需要,準備好所需用品,如紙殼,石膏繃帶、夾板、棉墊、扎帶、繃帶、膠布、棉花、小壓墊,以及所需要的牽引裝置等。還須根據情況,準備必要的急救用品,保障安全,以免在整復過程中發生意外。
以上是骨折的初期治療方法,大家應該看的很明確了。溫馨提示:骨折是由于外力所造成的,所以每位患者的癥狀才會不同,甚至一些小程度的骨折很容易被患者忽視。所以提醒大家在發生碰撞等意外后要注意身體出現的任何疼痛癥狀,爭取及時發現骨折并做出相應的治療。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