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么是股骨頸骨折?
答:股骨頸骨折是髖部最常見的損傷,是指由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是一種在老年人甚為常見的骨折,被認為是一個“沒有解決的骨折”,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頭壞死發生率極高。
中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多數是因行走跌傷時下肢扭轉、內翻或外翻造成,受傷時多臀部著地,傷后髖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行走。路滑、路不平及上下臺階是骨折的誘發因素,骨質疏松是骨折的內在因素。而老年健康狀況不佳,有重要臟器疾病如:有高血壓、冠心病、偏癱時骨折的機會增多;神經肌肉調節能力低下、關節不靈活、缺乏對外傷防御反應則是骨折的重要原因。年輕人的股骨頸骨折則多因車禍或高處摔傷等強烈暴力引起。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髖部疾病研究治療中心劉又文
問:股骨頸骨折需不需要住院治療?
答:股骨頸骨折的大多數有比較明顯的移位,且因為這個部位的杠桿作用較大,骨折不穩定,因此,多數需要住院手術治療。以前治療技術有限,醫療設備缺乏,骨折后往往沒有好的方法,多采用牽引+長期臥床的治療方法。但本病的患者多數是老年人,受傷前多合并內科疾病,長期臥床不僅易導致原有疾病加重,而且可誘發肺炎、褥瘡、泌尿系統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嚴重并發癥。而手術治療可以獲得骨折端的早期穩定性,能保證早期下床活動,從而降低臥床并發癥的發生率;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手術治療可以獲得保守治療難以達到的骨折滿意復位,為骨折愈合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建議患者盡快住院手術治療。
問:住院費用大概多少?
答: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取決于骨折的治療方法,采用相對保守的釘子進行固定,固定釘國產的一般六七百元左右,進口的大約一千八百元左右;而采用人工關節置換術的話,價格從國產的八九千元到五六萬元不等,而手術費用則取決于就診的醫院,收費標準都是國家規定的。另外,患者傷前的健康狀況、術后用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總體住院費用。
問:股骨頸骨折后是不是治療越早越好?
答:是這樣的,早期治療有利于盡快解除骨折后血管受壓或痙攣,盡早恢復骨折端的血液供應。股骨頸骨折手術原則上不超過2周。
問:股骨頸骨折都有哪些治療方法?
答:骨折早期準確、良好的復位是骨愈合重要的條件。單純臥床牽引治療難以保證良好復位及骨折端穩定性。因此,目前多采用內固定的方法。
內固定器材主要四類:
① 多釘固定類:包括史氏針、三角針和多根螺紋釘。此類固定對骨的損傷較小,利用多釘的布局在生物力學上的優勢,療效較好,缺點是若發生固定釘退出,則骨不愈合的危險會明顯增加。
② 滑移式釘板固定裝置類:此種內固定器材優點是能使骨折片穩固地嵌緊,有助于早期負重。但操作難度和手術創傷大。
③ 加壓內固定類:所用的內固定釘帶有螺紋,如空心加壓螺釘,帶螺紋骨圓針及彈簧加壓螺絲釘等。
問:怎樣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答:新鮮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主要依據骨折部位考慮其治療方法:
① 股骨頸基底骨折:不完全骨折及外展嵌插骨折,可采用皮膚牽引或骨牽引。
② 股骨頸中段骨折:可行單釘、多針或加壓內固定。
③ 股骨頸頭下型骨折:此類愈合困難,常發生壞死,對65歲以上老年人多施行人工關節置換。對這個年齡以下的患者,宜選擇多枚針或加壓釘內固定。
④ 兒童股骨頸骨折:兒童股骨頸的主要血供來自髓內動脈。用4枚2mm克氏針,經皮穿針內固定,損傷較少,術后髖人字石膏固定12周。并密切觀察有無股骨頭壞死發生。
⑤ 骨瓣移植術:術前先行骨牽引1周,以松解攣縮的髖周肌肉和矯正骨折移位。手術暴露股骨頸和股骨頭,將骨折復位,沿股骨頸長軸鑿一骨槽,將帶骨瓣嵌插在股骨頸的骨槽內,在股骨大粗隆以下的股骨外側,直視下插入加壓釘或多枚針固定。
⑥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對年齡超過65~70歲以上新鮮股骨頸頭下或粉碎性骨折有移位者,陳舊性骨折不愈合或股骨頭已壞死而髖臼無骨關節炎者,可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問:股骨頸骨折患者治療上有那些危險性?
答:股骨頸骨折手術后一般要闖三關:一是術后感染關,這一關多數患者能闖過,一般是7天左右;二是愈合關,股骨頸部位血運差,大多患者為中老年人,因此愈合起來較為緩慢,一般需要3個月至1年左右,年齡越大愈合越難,不愈合率大約可以達到30%左右。前兩關作為醫生和患者來講,都比較重視,而第三關是股骨頭壞死關,這一關往往容易被忽視。臨床常見的情況是:股骨頸骨折手術后復位、內固定、愈合都很順利,醫生患者都很滿意,于是不作保護、隨意活動,最終造成股骨頭壞死,留下終身遺憾。
問:股骨頸骨折術后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高不高?取決于哪些因素?
答:股骨頸骨折術后發生股骨頭壞死的機率約為20-40%,其高危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1、骨折部位:股骨頸骨折越靠近股骨頭,發生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的機率越高,特別是股骨頸頭下型骨折、髖關節脫位等損傷可造成股骨頭血運障礙,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生率增加;2、年齡:中老年患者的股骨頸骨折易發生不愈合,而青壯年股骨頸骨折因致傷暴力大,股骨頸周圍血供損傷更大,股骨頭可能在受傷的當時就已經發生骨小梁壓縮、塌陷,頭內壓力增加,進一步影響股骨頭血供,因此更易發生股骨頭壞死;3、負重:過早棄拐活動造成股骨頸骨折端不穩定,出現骨折端的相對滑動,進一步加重血管損傷,是導致股骨頭壞死的普遍原因;
4、錯位程度和復位質量:股骨頸骨折輕度錯位,股骨頭壞死率為15.7%,中度錯位者為35.7%,重度者則為51%,復位質量越好,股骨頭壞死發生率越低。
問:為了防止股骨頭壞死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答:1、勤復查X線片,即使骨折愈合,也要追蹤3~5年。研究表明約85%的股骨頭壞死發生在骨折后3年內,98%發生在5年以內。對于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和療效的評價,不能僅僅觀察到骨折愈合,而應隨診至傷后5年。如發現X線片有釘痕出現,股骨頭高度遞減和硬化透明帶等現象,表明股骨頭已有壞死先兆,應積極采取措施,防止其進一步發展;
2、不宜過早負重。股骨頸骨折單純從骨折愈合的角度講12周以后基本上就可以負重,但因為股骨頭壞死發生較晚,減少負重應一直堅持到1~1.5年;
問:股骨頸骨折治愈后,如何注意頭壞死的訊號?
答:股骨頸骨折治愈后,行走亦無痛,以后一旦出現疼病,這就是股骨頭壞死的訊號,要拍雙側髖關節X光片進行對比。患側骨小梁無改變而骨密度較健側增高,或有骨密度不均勻.或進一步做ECT檢查提示動脈血供降低,斜率增高(提示靜脈回流不好),靜態象呈現大塊缺血(冷區)、大塊郁血(熱區)、冷熱相間(即不均勻),這已明確診斷為股骨頭壞死(或MRI檢查),你要用回雙拐,馬上投醫取得正確處理,不要存在僥幸心理耽誤治療。
問:手術完是不是等著骨折愈合就行了?
答:手術只是整個治療過程的一個環節,術后康復鍛煉是后續的治療。正確的鍛煉方法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非常重要因素。
問:術后都有哪些鍛煉方法呢?
鍛煉方法要結合病人的全身狀況、手術情況,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執行康復方案。
1.空心釘固定術后鍛煉方法:
1)愈合期的康復鍛煉
手術后3~5天開始臥位坐保健體操練習,每日1~2次,主要內容包括趾與踝的主動練習、股四頭肌和臀大肌的靜力性收縮;第2周在醫護人員的扶持下不使股骨旋轉與內收,做髖、膝主動屈伸運動,動作輕柔,幅度小,重復次數少,以不引起明顯疼痛為度;同期上肢行支撐肌肉的抗阻練習,包括胸大肌、背闊肌、肱三頭肌等。術后第2個月,坐在床邊雙小腿下垂,膝關節緊貼床沿,患肢行主動屈伸練習,以雙下肢不腫脹、膝關節主動伸直達60°以上為佳;術后6周后可在坐位行主動屈髖、伸膝練習。不宜在床上盤坐,以免髖關節外旋影響股骨頸骨折的穩定性。在床沿坐,雙小腿踩踏腳凳上,練習用雙臂撐起上身和雙臂支撐并向后上方抬起臀部。
術后3個月,可增加下列練習:①仰臥位,患肢伸直做主動下肢內收、外展運動,以及俯臥位患肢伸直抬高做伸髖肌力練習。②坐位做抗阻股四頭肌練習,必要時做恢復膝關節屈、伸活動范圍的練習。年齡較輕、體質較強的患者可作雙掖杖兩點步行,患肢不負重。
2)恢復期
骨折愈合進入恢復期,此期要加強髖、膝、踝部的練習活動,患肢逐步恢復負重,以恢復髖與膝的關節活動范圍,恢復行動能力,加強下肢的穩定性。
第一個月增加下列練習:①髖關節屈伸的關節活動范圍牽伸。扶桿雙足站立做踝關節主動的屈伸、內翻、外翻運動及下蹲起立。再1周后,增加扶桿站立做雙下肢交替步運動。平行桿內步行和用雙掖杖做四點步行。
第2個月,可練習用健側上肢拄單拐步行,2周后可改由患肢上肢扶拐。
第3個月,可改為由健側上肢扶手杖步行。增強髖關節的內收、外展和旋轉練習。2周后改由患側上肢扶手杖步行。
以后再逐步提高下肢負重能力、耐力和行動能力及ADL功能,包括變速行走、跨越障礙、拾取落地物件、上下樓梯、用廁所、洗浴等。這一過程可長達1~1.5年,期間應定期復查,包括X線片復查,查看功能恢復情況,觀察有無股骨頭壞死的傾向。
2.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鍛煉方法:
1)術前康復教育
向病人解釋手術情況,介紹術后康復方案,教會病人進行踝泵收縮、股四頭肌、N繩肌、臀肌等長收縮動作,增強下肢及上肢的肌力訓練。練習體位轉換,指導病人扶拐用3點或4點步態行走。介紹術后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心理指導,消除病人對手術的恐懼及疾病康復的畏難情緒。
2)術前評定
術前進行步態、四肢肌力及髖關節活動范圍的評定。
3)術后康復
① 術后2~3個月內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
a. 內收 術后患髖內收易使人工關節脫位。術后床上體位應保持外展位,在兩腿之間放一枕頭,并在患肢外側放一枕頭,以防止髖關節外旋。
b. “蹺二郎腿”,下蹲穿鞋、蹲位大小便等動作,易導致人工髖關節脫位。
c. 患側臥位 患側臥位使人工髖關節承受較大的向后脫位的力量,易導致關節脫位及假體周圍骨折。
② 肌力訓練
術后第1天開始進行患肢踝泵運動、股四頭肌、N繩肌及臀肌的等長收縮練習。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肌肉力量訓練,盡早開始深呼吸練習并持續堅持下去。
術后第3天開始屈髖、伸膝練習,患肢外展,抬高臀部(橋式運動)練習。
術后第7天開始臀肌的抗阻肌力練習。
肌力訓練要在無痛或患者能夠忍受的范圍內進行,根據病人的情況酌情不斷增加練習的頻率和強度。
③ 關節活動度練習
雙上肢及雙下肢諸關節每天進行3~4次主動關節活動度練習,每次5~10分鐘。術后第3天開始患髖的被動關節活動度練習,術后第7天開始主動屈曲膝及髖外展練習。但屈髖不能超過90°,避免內收、內旋、半屈動作。
④ 負重及體位轉換
術后第2~3天,訓練臥位到坐位的轉換。術后第5~6天,從床上到椅子轉移。術后第7天,扶兩拐站立,練習扶雙拐或步行輔助裝置行走。非骨水泥型20%負重,6周后逐漸增加到100%負重;骨水泥型可100%負重;混合性根據病人的疼痛情況酌情負重。術后第2周,酌情練習上下樓,骨水泥型進行單腿半蹲練習。
⑤ 出院前評定及教育
出院前應進行肌力、關節活動度、行走能力等評定。教會病人家庭訓練方案,強調術后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3個月內每周來院康復治療1~2次。
問:出院后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些什么?
答:人工關節術后正確穿襪一位術后患者由于不注意,穿襪子時將腿部外旋,用提鞋的姿勢,結果造成關節脫位。有人還采用蹺二郎腿的姿勢坐著穿襪。這都是不對的。正確穿襪姿勢是:坐在床上或比較高的凳子上,屈髖屈膝,膝關節稍微向小腿內側收。
上廁所時采用坐便器,
睡覺要養成仰臥位的習慣,
術后定期到醫院復查也很重要。術后第1、3、6、12個月分別復查一次,以后是每年復查一次。
術后防骨質疏松,中老年患者的骨質疏松如果不加以控制,將很有可能‘葬送’人工關節,這話不是危言聳聽。骨質疏松的危害在于造成骨骼肌肉不能和關節假體長在一起,容易導致關節假體松動或假體周圍骨折。多曬太陽,適量運動,飲食注意鈣質的攝入,必要時補充鈣劑。有的病友術后天天喝骨頭湯,這是誤區,實際上平時喝牛奶就已經能夠提供足夠的鈣質了。骨頭湯喝多了不一定吸收,還會妨礙脾胃功能,如果要喝,一周一兩次即可。
問:需要吃藥么,出院后需要吃藥么?
答:保留股骨頸骨折的手術,出院后需要繼續服用藥物,以促進骨折愈合、降低股骨頭壞死發生的危險。
人工關節能與人體產生良好的相容性,基本不會發生排斥反應,所以術后不需服藥。但是如果患者有類風濕關節炎、牛皮癬等原發病,還需要長期服藥治療,因為這些全身性的疾病會影響到關節與人體的“和平共處”。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