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中醫(yī)院消化科 孫 聰 鄭惠虹 魏冬梅 李江波寧波市中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孫聰
膽汁反流性胃炎(Bilerefluxgastritis,BRG)也稱堿性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是由于含有膽酸、溶血磷脂酞膽堿及胰液的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胃,破壞胃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癥、糜爛。本文選擇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院胃鏡及病理診斷的100例BRG患者的臨床資料作回顧性分析,針對其內(nèi)鏡表現(xiàn)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選取病例均為2008年2月一2009年2月在我院行胃鏡檢查診斷為膽汁反流性胃炎10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18歲~75歲,平均年齡49.0歲。見表一.
表1 BRG患者性別年齡段構(gòu)成
年齡(歲)
18-30
31-40
41-50
51-60
61-70
71-75
合計
男性
7
9
11
11
7
2
47
女性
6
8
14
12
9
4
53
合計
13
17
25
23
16
6
100
1.2方法:用富士能2500電子胃鏡取進鏡觀察法鏡頭從賁門口入胃后仔細觀察胃底胃體黏膜糊顏色及附壁黏液顏色,繼續(xù)進鏡至胃竇后停留1分鐘觀察胃竇運動、幽門形態(tài)、幽門開閉及膽汁反流,然后再進鏡觀察十二指腸,退鏡時各部再次仔細觀察。根據(jù)胃液顏色及膽汁反流的程度進行分級,然后常規(guī)在幽門(殘胃吻合口)周圍的2~3cm內(nèi)取黏膜做病理檢查及幽門螺桿菌(Hp)檢測。診斷標準:內(nèi)鏡下黏液糊呈黃色或黃綠色膽汁樣,胃黏膜上見膽栓附壁。黏膜充血、變脆或糜爛,主要病理改變是黏膜下層水腫、黏膜層血管擴張充血,炎性細胞侵潤[1]。膽汁反流分三度。Ⅰ度:少量黃色泡沫間斷從幽門口涌出或(和)黏液糊呈淡黃色;Ⅱ度:黃色泡沫從幽門口涌出或(和)黏液糊呈黃綠色;Ⅲ度:黃色液體從幽門口頻繁涌出或(和)持續(xù)性噴射出或胃內(nèi)布滿黃綠色黏液物。
1.3統(tǒng)計
用SPSS軟件行χ2檢驗。
2.結(jié)果:
2.1 臨床表現(xiàn):本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脹痛、口苦、惡心、嘔吐、胸骨后疼痛及燒灼感、反酸、噯氣等癥,各癥狀的百分比見表2。
表2:100例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癥狀
癥狀 例數(shù) 百分比(%)
上腹脹痛 89 89
口苦 56 56
惡心、嘔吐 20 20
胸骨后疼痛及燒灼感 21 21
反酸、噯氣 32 32
其他 42 42
2.2病因:100例中胃大部切除術(shù)者20例(畢I式7例,畢Ⅱ氏13例); 膽囊疾病共19例,其中曾行膽囊切除術(shù)者9例;糖尿病5例; 軀體功能障礙等不良精神心理及應激狀態(tài)者11例;不明原因45例,見表3。
表3: BRG患者各種病因構(gòu)成
病因 例數(shù) 百分比(%)
胃大部切除術(shù)后 20 20
膽囊疾病 19 19
糖尿病 5 5
心理及應激狀態(tài) 11 11
不明原因 45 45
2.3HP檢測與膽汁反流的結(jié)果
15例HP陽性,占18%,不同病因膽汁反流性胃炎病例HP的感染率比較見表4。
表4:不同病因膽汁反流性胃炎病例HP的感染率比較
病因 總例數(shù) HP陽性例數(shù) 感染(%)
膽道疾病 19 3 15.8
胃大部切除術(shù)后 20 2 10
糖尿病 5 1 20
心理及應激狀態(tài) 11 1 9.1
原因不明 45 8 17.8
X2=1.07 p>0.05
不同病因膽汁反流性胃炎病例HP的感染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3.討論
3.1病因: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器質(zhì)性因素(手術(shù))和非器質(zhì)性因素 (神經(jīng)、體液、肌肉等)造成的胃幽門功能失常而致膽汁反流入胃,損傷胃黏膜而形成的慢性胃炎的一種特殊類型[1]。 BRG發(fā)生的機制與幽門功能紊亂、胃竇與十二指腸逆蠕動增多、胃竇收縮減弱等因素有關。胃術(shù)后和膽囊疾患是膽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病因。本組資料顯示胃術(shù)后患者占20%,胃術(shù)后由于破壞了胃竇-幽門-十二指腸的生理功能,使胃排空延緩,十二指腸逆蠕動增動增加,容易發(fā)生膽汁反流。本組顯示膽囊疾病占19%,比王伯軍[2]報道的28.4%及劉明東[3]報道的25.96%較低。膽囊疾病和膽汁反流性胃炎的關系已引起重視,膽囊切除術(shù)后或膽囊充滿結(jié)石時由于膽囊不能儲存膽汁,膽汁可隨消化間期運動復合波Ⅲ相后期的逆蠕動反流入胃。糖尿病導致膽汁反流性胃炎本組資料顯示占5.2%。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特點是胃擴張、胃蠕動減慢和排空延遲。糖尿病胃輕癱患者,餐后胃竇活動明顯下降,并伴有幽門運動障礙,膽汁在胃內(nèi)滯留,從而引起膽汁反流性胃炎,更加重了胃收縮功能的障礙,造成惡性循環(huán)。對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上腹不適、惡心、口苦者要考慮可能存在胃輕癱引起的膽汁反流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或其他細菌感染可能不是主要的致病原因。其中11.3%患者有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精神心理及應激狀態(tài),提示精神心理因素可能與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發(fā)病有關。有研究者[4]通過對膽汁反流性胃炎及淺表性胃炎 (Chroniesuperfieialgastritis,CSG)患者精神量表測量的調(diào)查得出負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前者較后者顯著增高,BRG患者中平均抑郁焦慮指數(shù)明顯高于CSG組,其抑郁與焦慮發(fā)生率也高于CSG組,從而證實除其他原因外,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引起膽汁反流性胃炎的一個重要原因。膽汁反流在應激狀態(tài)下容易出現(xiàn),應激時神經(jīng)一內(nèi)分泌一免疫系統(tǒng)紊亂,造成各種激素異常分泌,這些激素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膽囊收縮,oddi括約肌舒張及膽汁分泌增多,加上幽門括約肌松弛,故出現(xiàn)膽汁反流[5]。
3.2臨床表現(xiàn):膽汁反流性胃炎癥狀缺乏特異性,與一般慢性胃炎表現(xiàn)相似,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部脹痛或灼熱感,餐后不緩解或加重,伴有納差、腹脹、惡心、嘔吐,嘔吐后癥狀不緩解,且病程長,易復發(fā)。本組資料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上腹脹痛、口苦、惡心、嘔吐、胸骨后疼痛及燒灼感、反酸、噯氣等癥。臨床上出現(xiàn)的空腹疼痛癥狀除部分膽汁反流性胃炎伴有消化性潰瘍者可表現(xiàn)外,可能還與空腹時胃內(nèi)膽汁中卵磷脂成份受酸溶解增多且濃度較高、胃竇儲留所致繼發(fā)性胃酸分泌增高等綜合因素加劇了胃黏膜的損害有關。當病人進食后食物的中和和吸附作用可使部分病人的疼痛得以緩解,但隨后又可出現(xiàn)腹脹癥狀。因此,臨床上一般只靠單純的癥狀而不做胃鏡檢查,是不易發(fā)現(xiàn)及考慮本病的[6]。
3.3與幽門螺桿菌的關系:膽汁反流性胃炎可與HP感染共存,但HP感染是否在膽汁反流性胃炎中起致病作用,膽汁反流性胃炎是否行根除HP治療,尚有爭議。本組資料顯示100例膽汁反流性胃炎的HP感染率僅18%,明顯較低,與王丹 [7]等的研究報道一致。本組膽汁反流性胃炎病例的Hp感染率明顯較低,其原因可能是反流的膽汁破壞了胃內(nèi)Hp生存的酸性環(huán)境,膽汁酸抑制了Hp的生長,膽汁更能直接殺滅Hp.
總之,在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時候應盡可能明確其病因和相關伴隨因素,以便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促進疾病的順利恢復。
參考文獻
1 趙文冰.膽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近況[J].吉林中醫(yī)藥,2004,24(2):52
2 王伯軍.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及與幽門螺桿菌關系[J].中華消化雜志,2004,24(5):299
3 劉明東,徐肇敏.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探討[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03,20(1):51
4 張立生,鞏俊卿,李凌泉,等.膽汁反流性胃炎相關精神因素病因的初步探討[J〕.武普醫(yī)學,2005,16(10):791一793.
5 王淑杰,徐立宏,王燕.膽汁反流性胃炎366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yī)藥, 2006,46(16):79一80.
6 莫青,湯凈,王鏗,等.膽汁反流性胃炎1440例臨床內(nèi)鏡分析[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5,11(5):404一405.
7 王丹,韓盛璽.膽汁反流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的關系〔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6,3(3):37一38.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