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膽汁反流性胃炎(轉載)

          發布時間:2015-07-16   來源:中華康網   

          胃酸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胃、食管疾病的致病因子,“無酸無潰瘍”這一觀點至今仍被廣泛接受。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了幽門螺桿菌,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研究,逐步認識到它也是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乃至胃癌的“元兇”。潞安集團總醫院消化內科楊柳絮

          而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發現,我們消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膽汁,若反流至胃或食管,同樣會變成致病因子,膽汁反流與食管、胃的許多疾病密切相關,與胃酸、幽門螺桿菌一樣,是另一個重要的上消化道疾病的致病因子。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胃炎,原因是十二指腸內的膽汁反流進入胃內。膽汁反流到距幽門口(幽門口是胃與十二指腸相連接食物通過的地方)最近的胃竇部,使該處粘膜受損。

            臨床表現

          本病主要癥狀為上腹部飽脹感或不適,有隱痛或劇痛,常呈周期性發作,可伴腹脹、噯氣(打飽嗝)、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和消瘦等;少數還可有胃出血(膽汁腐蝕粘膜血管所致),表現為嘔血或排黑便(柏油樣便)以及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等。

          胃鏡檢查可見:膽汁不斷由幽門口涌入胃內,胃粘膜(特別是胃竇部粘膜)明顯水腫、充血、粗糙,觸之易出血,表面較污濁,附有黃綠色膽汁,粘液湖(左側臥位時,胃內粘液集中在胃近端的大彎側,稱粘液湖)內含大量膽汁。

          其次,核素檢查是用99mTc標記膽汁,通過肝臟分泌至十二指腸看有無反流,胃內24小時膽汁監測也是判斷有無膽汁反流的可靠方法。

          引起本病的原因

          正常情況下,幽門口是收縮關閉的,當胃內食物經胃蠕動排入十二指腸時,幽門口舒張開發,食物排空后,幽門口又收縮關閉,從而可防止膽汁反流入胃。

          當出現下述情況時,胃部分切除術后,施行迷走神經切斷和幽門成形術、胃腸吻合術后,進行過膽囊摘除術,先天性幽門口關閉不全等,破壞幽門口的“把關”作用,于是就可發生膽汁反流。

          膽囊切除后此病的發病率增高(有報道60%的本病患者有膽囊切除史),這與十二指腸內一天24小時都有膽汁不間斷地流入有關(正常膽囊時,膽汁是餐后定時進入十二指腸的)。

          治療

          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療目前十分困難,無法完全治愈,藥物停用后無法阻止膽汁反流的發生或膽汁對胃粘膜的損傷。目前的治療藥物包括絡合膽酸、促胃腸動力藥、胃粘膜保護劑、抑酸劑等。

          1、絡合膽酸:有陰離子交換樹脂,其代表藥物有消膽胺和考來替泊。主要與膽酸結合后經腸道糞便排出,阻斷了膽酸的腸肝循環,影響脂肪、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鋁碳酸鎂(達喜),它在胃內有結合膽酸和溶血性卵磷脂的能力,在酸性環境下結合率達100%,可減少膽汁對胃的刺激。

          2、促胃腸動力藥:能增強食管、胃的蠕動,改善胃腸道排空和胃竇十二指腸協調收縮,減少膽汁在胃內停留時間,如多潘立酮和莫沙必利。

          3、胃粘膜保護劑:有鋁碳酸鎂、硫糖鋁、枸櫞酸鉍鉀等,胃內形成保護膜,防止胃酸及胃蛋白酶對胃粘膜損傷,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增加前列腺素合成。

          4、抑酸劑:有H2受體阻滯劑及質子泵抑制劑,如法莫替丁、奧美拉唑等,抑制酸的分泌,可減輕膽酸對胃損傷作用。

        溫馨提示: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具體情況請免費咨詢在線專家 立即咨詢
        認識膽汁反流性胃炎 
        膽汁反流性胃炎亦稱堿性反流性胃炎,是指由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行降低幽門功能的手術等原因造成含有膽汁、胰液等十二指腸內容物流入胃,使胃黏膜產生炎癥、糜爛和出血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州市| 汶上县| 徐州市| 会东县| 大荔县| 长沙市| 临城县| 云梦县| 新闻| 周口市| 大渡口区| 博野县| 睢宁县| 定远县| 灵璧县| 同江市| 凌源市| 禹州市| 宜州市| 习水县| 寿光市| 栾城县| 普定县| 桐庐县| 浦东新区| 罗平县| 吉安市| 连南| 河东区| 玉溪市| 泰来县| 文昌市| 左云县| 西昌市| 林甸县| 霍邱县| 湘阴县| 冕宁县| 彝良县| 贵定县| 那坡县|